逗游網(wǎng):值得大家信賴的游戲下載站!
發(fā)布時間:2012-09-24 09:50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作者:佚名
經(jīng)過近三周1.04,我覺得對劍盾的理解相對過去版本產(chǎn)生了不小改變。本帖主要聊聊在1.04版本為什么要帶盾,盾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隨之能產(chǎn)生哪些玩法,有多少提升空間等內(nèi)容。不同裝備取向的人會有不同體會,也歡迎各位劍盾愛好者分享自己的心得。
最重要的,是希望有更多的玩家能了解能喜歡新版本下的劍盾,體驗多樣的玩法。
這不是一個競速視頻,所以我沒有把全地圖打完,只打了2城墻、3地牢、殺戮戰(zhàn)場、冰洞、橋、3巨坑、5塔、2BOSS。怕網(wǎng)絡卡半夜兩點爬起來打了一遍錄的,人比較遲鈍,很多細節(jié)上沒做好,所以打了34分鐘,自己平時打30分鐘內(nèi)可以完成。這與現(xiàn)在的頂級效率是有差距的。
原因是跑速沒堆滿,傷害還偏低,主要前幾天看到一個286體能840甲的不朽衣服10E起,一激動SHOWHAND結果中了,打亂了我的配裝計劃,慢慢來吧,跑速24傷害10W后打進25分鐘內(nèi)應該還是可以的。
上面的視屏好像碰到的熔火遠程怪比較少,再補一個,這個只從遣罪塔開始,熔火遠程碰到的比較多。
什么是劍盾
這是一個很籠統(tǒng)的概念,一般認為單手武器+盾牌的就是劍盾,因技能選擇的差別也衍生出很多分支。
劍盾往往還隱含了玩家對防御屬性較為重視的配裝思想和對能抗耐打的追求。相比于別的職業(yè)喜歡SHOW傷害,爆發(fā),炫酷,劍盾玩家更喜歡展現(xiàn)自己穩(wěn)重 堅韌 可靠。正如游戲中主人公和女巫的一段對白:
女巫:你在你的族人里算得上英俊么
BB:我年紀是大了一點,不過依然身強體壯,這才是最重要的。
為甚么要帶盾
最早選擇用盾,是很單純的為了生存,不帶盾會死。目前版本提高生存能力依然是盾的功能之一,但這已經(jīng)不是我們選擇他的主要原因,選擇帶盾不是因為抗不住。
我覺得1.04選擇盾的主要目的有兩個:
一、從眼下看,帶盾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戰(zhàn)術選擇空間。有了這個空間,就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技能組合方式,將各種強大技能納入build中,以此提高戰(zhàn)斗力。
為甚么盾牌有這個功能,我們來看看盾牌相比副手武器或雙持能有哪些獨特的屬性。
格擋的功能:暴擊、護甲、全抗、生命%、MF、技能加成、減傷、減控等等,非常的多。我認為盾牌帶來的戰(zhàn)術變化最主要源自兩個。
1 )暴擊率
我們經(jīng)常會比較帶盾和雙持比損失了多少爆傷多少攻速,這點暴擊率不夠看。
但目前還沒看到哪種打法必須要多少爆傷多少攻速的,這兩屬性只是一個收益的問題,不決定打法成立與否。暴擊率影響就很大了,1.04大量耗怒技能被加強,怒氣獲得來源主要靠暴擊產(chǎn)生。50暴擊,100爆傷,跑酷流 飛斧流 辟地流照樣玩,10暴擊,1000爆傷,甚么也玩不了。
當然能獲得暴擊率的部位有很多,盾不是必須,選擇他只是為了使依賴暴擊率的打法更容易成立。
2)抗甲 格擋
任何build研究的無非就是防御傷害回復三者,不管怪怎么削弱,一套打法也必須考慮防御能力和回復能力的平衡。
區(qū)別只是用技能還是防御屬性還是回復屬性來平衡,高防御屬性無疑為技能選擇和回復屬性的堆積減輕了壓力。這個帶來的最直接變化就是可以不用帶戰(zhàn)吼,從而多一個主動技能位置,這不是只盾牌這一個部位帶來的變化,前面說過,劍盾本身就包含了重視防御的思想,這在其他部位也都會有體現(xiàn)。
這也不是劍盾的獨有專利,世界第一等級蠻子雙持也沒帶戰(zhàn)吼,但不管怎么說,帶盾肯定更容易達到不帶戰(zhàn)吼的抗甲要求,不吼同抗甲下也是帶盾安全更有保障。選擇他是為了使不帶戰(zhàn)吼的打法更容易成立。
除此之外盾的其他屬性可以看做對全身整體屬性的一種補充,1.04對盾牌的屬性上限做了增強。
二、從長遠看 帶盾是為了在傷害足夠時獲得更多的安全性降低操作壓力。
打個比方,人在沒錢的時候都是用時間和健康去換錢,等你有錢了之后,就不應該再想著犧牲更多的時間和健康去換更多的錢,反而應該倒過來用錢去換時間和健康。
同樣,當你傷害不夠高的時候,會盡量犧牲防御能力換取更多傷害以提高效率,將自己維持在勉強生存的邊緣。
但當傷害足夠高時,戰(zhàn)斗部分的時間已經(jīng)被足夠壓縮,應該適當犧牲部分傷害去換取防御,去換取更輕松的操作和更安逸的心態(tài)。只要保證犧牲后依然足夠就可以了。怎么樣叫足夠?這和怎么樣叫有錢一樣,各人有各人自己的標準,可以自己定。
舉個實例,前兩天我看到一位劍盾版友的面板,實戰(zhàn)DPS已經(jīng)超過20W了,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認同這種情況下沒必要再雙持。
目前絕大多數(shù)人包括我自己還沒到這程度,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方向,我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達到會需要去考慮這個問題。